味蕾中的家鄉記憶,是學子們心底永不消散的裊裊炊煙。那些鐫刻在記憶深處的味道,是家鄉賦予大家對食物的最初認知與樸素情感,也承載著學子們對故土的無盡眷戀。
5月28日下午,由蘇州大學后勤管理處、學生工作部(處)主辦,蘇大教服集團科橋餐飲承辦的“蘇州大學2025年‘走進后勤’暨學做家鄉菜第二屆烹飪大賽”在東校區四食堂舉行。 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云杰,校團委書記于潛馳,校學生工作處副處長黎春虹,校后勤管理處副處長黃小波,校傳媒學院副院長黃艷鳳,校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丁海峰,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主任、副教授唐建華,校后勤管理處膳食科科長王明明;蘇大教服集團董事長、總裁韋曙和,集團副總裁、科橋餐飲董事長王麗曉,科橋餐飲總經理楊桂祥等領導出席活動。 此次活動共有50位同學組成的16支參賽隊伍同臺競技,以32道獨具特色的家鄉風味,為大家呈獻了一場極具地域特色與味覺享受的美食盛宴。 活動伊始,16支參賽隊伍依次亮相,生動講述家鄉菜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為比賽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色。隨后,體育學院學生沈宇航與獨墅湖二食堂廚師曹小偉分別作為學生與廚師代表發言,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對家鄉飲食文化的理解。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云杰在活動致辭中講到,食堂美食不僅是高校出圈的“硬招牌”,更是展現校園文化的“軟實力”,本次活動以“學做家鄉菜”為橋梁,讓中華飲食文化在勞動實踐中煥發新生,讓勞動教育成為“舌尖上的成長課”。 他指出,一道家鄉菜承載地域文化基因,一次烹飪體驗蘊含“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哲思。在當下快節奏生活中,走進廚房不僅是學習生活技能,更是體悟“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感恩教育,是學校深化“五育融合”育人體系的生動實踐。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拓展“美食+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更具蘇大特色的后勤育人場景。 隨后,出席本次活動的領導共同按下啟動鍵,宣告比賽正式開始。 烹飪環節,各隊伍迅速投入“戰斗”。食堂內,切菜聲、炒菜聲、加油聲交織成歡快的交響曲。同學們在專業廚師的指導下,從洗菜、切配到掌勺烹飪,每一個步驟都學得有模有樣。 四川隊以麻辣鮮香的“水煮牛肉”詮釋川味熱情,東北隊用醇厚濃郁的“小雞燉蘑菇”展現關東風情,蘇南隊則以精巧細膩的“金絲蝦球”演繹江南飲食的雅致美學……蒸騰的熱氣中,一道道承載著家鄉記憶的菜肴在同學們手中漸次成型,觀眾紛紛掏出手機記錄精彩瞬間,鏡頭里不僅有美食,更有同學們忙碌的身影。 烹飪結束后,評委團從色、香、味、形等幾個維度對參賽作品進行專業評審。其中,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唐建華教授等行業專家,對每道菜品的食材搭配、烹飪技法與文化表達進行深入剖析,既肯定創新亮點,又提出改進建議,讓參賽選手與現場觀眾在品味美食的同時,獲得烹飪技藝與飲食文化的雙重提升。 經過激烈的角逐,蘇南隊奪得冠軍,重慶隊、蘇北隊獲得二等獎,福建隊、安徽隊、江西隊獲得三等獎,大阪隊、云南隊獲得最具人氣獎。 一等獎 | 蘇南隊 二等獎 | 重慶隊、蘇北隊 三等獎 | 福建隊、安徽隊、江西隊 最具人氣獎 | 大阪隊、云南隊 評審環節落下帷幕,現場瞬間化作美食探索的歡樂海洋。觀眾紛紛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品嘗一道道佳肴,餐具輕碰的清脆聲響與此起彼伏的“好吃”交織成一曲溫暖的校園樂章。 此次活動不僅讓同學們在味蕾間探尋到了家鄉的記憶,更是一場極具意義的飲食育人實踐。科橋餐飲以“家鄉菜”為情感紐帶,巧妙地將各地飲食文化融入育人環節。學生們在親手制作家鄉菜、熱情分享美食故事的過程中,真切觸摸到家鄉的溫度,娓娓道出家鄉的風土人情,厚植了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刻認同。 未來,科橋餐飲將不斷創新餐飲文化與服務模式,積極踐行餐飲育人功能,把服務場景打造成育人陣地,深入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全力營造和諧文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氛圍。